PG电子(Pocket Games Soft)全球顶尖电子游戏开发商[永久网址:363050.com]!官方平台,提供PG电子APP下载、试玩体验,安全稳定,支持iOS/安卓,立即注册畅玩!
一、广西古代种蔗制糖与民族经济融合(1840年以前)…………………………12
二、近代广西的种蔗制糖与民族经济融合…………………………………………17
三、建国以后广西的种蔗制糖现代化与民族经济融合……………………………34
(一)甘蔗种植的现代化和民族经济融合…………………………………………35
(二)新起点新视角:建国以来广西制糖业现代化和民族经济融合……………53
四、糖业管理的现代化与民族经济融合……………………………………………60
五、对建国以来广西糖业现代化的特征分析………………………………………66
六、广西糖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1
七、余论………………………………………………………………………………75
后记……………………………………………………………………………………91
甘蔗(包括糖蔗和果蔗),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糖的生产原料,也是一种具有高科技含量
的经济作物。甘蔗在广西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由于王朝的
更替和各族人民的迁徙流动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甘蔗从原生地不断地向外传播并
为世界各族人民所接受,因而甘蔗和糖成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明清时期,
由于封建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科技文化交流被人为阻碍。广西由于地处祖国南疆,
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统治者没有理顺民族关系,民族交往受到很大制约,甘蔗糖业促进民族
进入19世纪以后,古老的中国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冲撞和变迁,很快被纳入全球性的现代
化浪潮中。甘蔗糖业也因此具有了现代化的特质。20世纪30年代,主政广西的新桂系政府创
办农林试验场和投资建设广西糖厂,甘蔗糖业开始了现代化进程。然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安
排,造成广西甘蔗糖业量的积累不够,未能突破原有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而形成质的飞跃,现
代化进展缓慢。各民族的交往亦受到很大影响,甘蔗糖业对促进民族经济融合的作用还是十
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西的甘蔗糖业随着国家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而加快了现代化进程。
在强政府的作用下,大批机制糖厂的建立,甘蔗科研的进步和种植技术的提高,带动了甘蔗
种植面积的迅猛扩大,使越来越多蔗区内的各族群众参加到甘蔗糖业生产中来,促进民族经
济融合的绩效比较显著。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逐步建立,广西的甘蔗糖业经历过曲折和困难,付出了代价。但通过结构调整、转换经营
机制和国有资产重组,甘蔗糖业重新焕发生机,民族经济融合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广西境内有12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壮、瑶、苗、仫佬等11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
族聚居区。经过5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还很大,少数民
族的现代化任务非常艰巨。甘蔗糖业现代化由于自身的脆弱性和不成熟性,其带动少数民族
现代化和促进民族经济融合的作用还是有限的,因此本文认为总体上对其不能评价过高。
甘蔗糖业是一个集科工农贸为一体的特殊行业。以往学术界绝大多数从科学技术史和文
化交流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且所取得的成果已经比较多。而从民族经济融合的视角进行研
究很少。因此本文特别选取民族经济融合作为20世纪广西甘蔗糖业现代化的评判标尺,并且
认为强政府的作用、民间的自发作用和市场的作用是20世纪广西甘蔗糖业现代化促进民族经
甘蔗种植18世纪遍及全世界;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向全球的扩张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
民族经济融合;18世纪中后期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肇端的波及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浪潮,三者
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并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因此将甘蔗糖业、民族经济融合和现代化
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求其中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民族经济融合与广西糖业现代化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广西的甘蔗糖业现
代化进程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两者的关系如何界定?如何对其作定性和定量分析?
甘蔗糖业的现代化对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拉动绩效究竟有多大?蔗区内现有的经济体制是不是
甘蔗,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具有喜高温、需水量大、吸肥多、生长期短的特点,是目
前世界上重要的一种糖料经济作物,同时也是一种高科技含量的经济作物。其品种更新换代
迅速,高品质的品种对甘蔗糖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一点已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正如哈兰德教授在 1955 年所作出的解释:“基因侵蚀伴随着(甘蔗)选育工作,由于经济化
的特征导致排除其它一些特定品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它们被选育了在自然环境下生长
它们就缺乏持久力。事实是许多的新品种在栽培历史上都不会生存多长时间,正如同它们的
祖先的命运一样,这通常成为甘蔗种植者谈论的线]全球甘蔗产地,均分布在北纬 30 度
以南和南纬 30 度以北之间的地带,其中最主要的产区,是在南北回归线两侧,而在赤道附近
则甚少。就品种来说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果蔗和糖蔗。果蔗有蜡蔗、肉蔗、黑皮果蔗等名
称,皮薄汁多,宜生啖解渴。另一种是糖蔗,如竹蔗,它是中国的传统品种。此外还有爪哇
POJ2878、台糖 134 和桂糖 11 号等优良品种,茎小质硬,只宜用来榨汁熬糖。
在我国南方各省,特别是广西、广东、福建、云南、四川等省的糖蔗区中,糖蔗种植面
积要远远大于果蔗。因此本论文所指甘蔗是指糖蔗而言,不包括果蔗。甘蔗在我国有悠久的
种植历史。早在远古时期,居住在岭南地区的壮侗语族的先民就已掌握甘蔗的栽培和制糖技
术[2]。甘蔗古称“柘”、“诸柘”,如《楚辞·招魂》中:“腼鳖炮羔,有柘浆些。”到了汉代,
史书典籍中如《汉书·礼乐志·郊祀歌》:“泰尊柘浆析朝醒”;司马相如《子虚赋》也载有“诸
柘巴苴”。这种植物名称,以前可能只有口语表音,没有文字。根据我国造字习惯,可以假借
用音字来表音,作为这种植物的文字名称,于是便出现最初的“柘”字。这是我国对甘蔗的
最早称谓。后来,出现甘蔗名称。如伪托东方朔《神异经》称旰蔗;曹丕《典论》称干蔗;《吴
志·孙亮传》引《江表传》称甘蔗;《齐民要术》引《异物志》称甘蔗等。[3]可见,汉朝以来,
甘蔗一词已成为普遍名称,而且一直沿用到现在。汉朝时期,华南地区的百越族先民已开始
大规模栽种甘蔗。如公元一世纪的《神异经》说:“南方荒内,旰蔗之林。”这说明在一世纪
时,我国南方兄弟民族已有成片栽种甘蔗了。可见,甘蔗在被人类驯化种植时起,就已蕴含
在 1840 年战争以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并通过中外经济文化
交往,吐故纳新,推陈出新,在种植甘蔗和制糖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而学术界对种蔗
制糖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季羡林先生的《糖史》洋洋洒洒 70 万字,以中外文化交流为
研究视角,对近代以前中外甘蔗种植、制糖历史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李治寰先生的《中国
食糖史稿》则从糖的起源、糖与人类的关系、制糖的三种原料(食物糖、蔗糖、甜菜糖)及
其历史进行了多重探索,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国食糖史的简明画卷。轻工业部糖业科学研究
所名誉所长、全国著名甘蔗专家王鉴明著有《甘蔗选育论文集》,总结了自己从事甘蔗教学、
科研工作 40 多年来的经验,是甘蔗选育种理论和技术研究的论文汇编。建国以后,由于国家
的高度重视,创办了专业刊物《甘蔗》、《甘蔗糖业》等,登载甘蔗生产、甘蔗品种培育引进
对广西蔗糖史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多部专著问世:覃蔚谦的《广西甘蔗史》和
黄福添、杨绍光的《广西糖业史》分别从种蔗、制糖两个研究视角,对广西自古以来至现代
的蔗糖业发展全貌进行了系统勾勒和探讨,对广西蔗糖业的未来发展作了深刻的理论反思。
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公司编的《广西糖业四十年》则对建国以来广西蔗糖业四十年的成就以
数据形式作了系统反映。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广西通志·糖业志》则从
甘蔗种植、机糖厂建设、制糖生产、糖业管理等四个方面对建国前后尤其是建国后广西的糖
业生产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农村工作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
业厅编的《甘蔗增产经验》总结了广西 1957 年甘蔗增产经验,强调推广良种、提早种植、施
足肥料和做好田间管理,还介绍了桂平县试种秋植甘蔗、贵县冬植甘蔗和柳城县土榨加水翻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编的《甘蔗怎样获得高额丰产》,主要介绍了广西甘蔗高额丰产的
典型经验,包括桂平县新蔗区大面积丰产、田阳县甘蔗大面积丰产和贵县西山公社樟竹大队、
柳城县大埔公社靖西大队、苍梧县人和公社寺埇大队、国营西江农场等甘蔗丰产经验。广西
甘蔗研究所编的《甘蔗栽培》介绍了甘蔗生产的基础知识,运用农业“八字宪法”揭示甘蔗
生产的客观规律,从理论上阐述土、肥、水、密、保、管、工这八字与甘蔗高产稳产的密切
关系,介绍秋、冬、春植蔗和宿根蔗的栽培技术,以及甘蔗收获、藏种技术等。何声鸿编的
《甘蔗》是农业科技通俗读物,介绍了发展甘蔗生产的意义,选用良种、保证有足够的壮苗,
促株高茎大、促高产多糖,宿根蔗栽培、甘蔗育种移栽,甘蔗主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知识。
广西甘蔗研究所甘蔗育种专家、研究员彭绍光编著的《甘蔗育种学》,是作者根据自己从
事甘蔗研究 50 多年的实践,结合国内外甘蔗育种的科学成就和育种理论编写的一部教材式专
著。《广西甘蔗栽培》编写组编著的《广西甘蔗栽培》,根据广西的自然条件、甘蔗生产特点、
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扼要介绍了广西甘蔗生产的发展历程,系统地论述了甘蔗生长的
规律和要求的环境条件、甘蔗良种、甘蔗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田间试验常识等,突出
抓住重点和关键增产技术,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原理和实施方法。前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赵维臣主编的《前进中的糖业基地》以反映广西糖业发展的成就及其政策、技术、管理、经
验为主要内容,充分展示了广西建设糖业基地不断前进的全貌,全面系统地阐述广西从新中
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认真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贯彻发展蔗糖政策,按照
客观的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推广一系列科学技术措施,促进蔗糖发展的成就和基本经
戴祖铨、黄福添主编的《蔗乡颂歌》通过综合性与典型性报道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侧面,运用新闻、通讯、散文、特写、调查报告、经验总结、理论探讨等多种体裁,
充分反映广西蔗糖之乡各族人民发展蔗糖生产的巨大成就及其带来的深刻变化,探讨了广西